学科建设是高校办学水平、特色、实力的具体体现,是推动学校整体发展的龙头。近年来,南京农业大学党委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不断强化优势和特色,着力加强内涵建设,积极创新体制机制,使学校国家重点学科达到14个,省部级重点学科达到23个,为学校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奠定了良好基础。 一、牢牢把握发展第一要义,科学制定学科建设思路 加强学科建设,提升学科水平,首要任务就是发展。我校始终将办学质量放在首位,坚持从实际出发,将学科建设作为学校建设的核心工程,作为资源配置的主要方向之一,以实施“211工程”为契机,紧紧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科技发展前沿,凝练学科方向,优化学科布局,集中有限资源,重点加强了植物遗传育种、农作物病虫监测与治理、作物生理与生产管理、农业经济与管理等10大优势学科群建设。 学校通过第十次党代会、历次党委全委(扩大)会、四届建设与发展论坛和反复调研论证,确立了“以农业和生命科学为优势和特色,农、理、经、管、工、文、法多学科协调发展”和“规模适中、特色鲜明、以提升内涵和综合竞争力为核心”的发展道路,制定了“以农业和生命科学为核心,农学学科与非农学科交叉渗透、相互促进的,特色鲜明、布局合理、充满活力的学科体系”的发展目标。在去年国家重点学科评估中,学校重点凝练和建设的学科群80%进入了国家重点学科行列。 二、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为学科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学科建设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师资队伍、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软硬条件等方方面面。建设一支高水平师资队伍,特别是拔尖创新人才和创新团队,是学科建设的核心和关键。学校一方面重点加大海内外人才引进和毕业生选留工作力度,进一步优化学术队伍年龄、职称、学历、学缘结构,增强学科发展后劲。另一方面,通过完善人才政策、设立各类基金等措施,鼓励教师提高教学科研水平。2005年,学校启动了“133重点人才工程”,通过建立相应考核评价和滚动机制,采取激励措施,旨在遴选并加速培养100名左右能够带领本学科达到国内外先进水平的优秀中青年学术带头人,300名左右能够承担重点课程教学及国家重点科研项目的优秀骨干教师,30名左右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的优秀管理人才,重点加强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 近年来,学校248人入选国家、部省各类人才计划,5个学科梯队和1个创新团队获部省表彰,30余人国家、部(省)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一批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和学科团队脱颖而出。正是这些人才领衔的师资队伍,增强了科技创新能力,提升了学科实力,一批标志性成果在我国农作物生产加工、动植物疫病防治、生态环境保护、重大政策研究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进一步强化了学科优势和特色,扩大了学术影响。 学校始终坚持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紧密结合,把创新人才培养作为不懈追求目标,实现两者良性互动。在本科生培养过程中,实施了“学生科研训练计划”,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科学研究,先后立项近1300个,覆盖面超过40%。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学校着力加强过程管理和学位论文质量保证体系建设,保证了研究生较高培养质量。先后获得全国优秀博士论文6篇,另有5篇获提名。 三、统筹处理不同学科关系,促进多学科全面协调发展 对于多科性大学发展来说,要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必须统筹处理好学科建设中传统与新兴、重点与一般、基础与应用等方面关系,保持学科特色,强化学科优势,带动学科整体水平全面提升。 在统筹推进学科全面协调发展过程中,学校首先明确了“特色更特,优势更优”的建设思路,集中力量率先建设若干学科高峰。通过学科地位拉动学校地位,通过学科影响扩大学校影响,通过学科品牌确立学校品牌。在发展战略的选择上坚持“重点突破”,在师资和条件建设等方面的资源配置上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重点向优势学科群倾斜。同时,加强有关学科与国外高水平大学和科研机构的合作,瞄准科学前沿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组建大团队、搭建大平台、承担大项目,着力解决农业生产领域的重大问题,争取出大成果,进一步强化学科特色和国际影响。 同时,学校坚持“保证重点,提升一般”的指导思想,积极支持生物信息学、农业信息学、植物检疫与生物安全、环境科学与工程、科学技术史、农村发展等新兴并具有发展潜力的学科,优化学科布局,形成发展梯队,促进协调发展。 四、加强管理和制度创新,保障学科整体实力持续提升 学校努力在加强学科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上下功夫,建立了推动学科发展的长效机制,夯实已有学科基础,提升学科综合实力,加强学科交叉融合,产生新的优势学科增长点,促进学科持续发展。 一是建立“国家-部省-学校”三级重点学科体系。2002年前,学校国家和省级重点学科集中在农学门类和与农业密切相关的管理及理学门类。为优化学科布局,促进新兴学科发展,学校启动了校级重点学科遴选和建设工作,选择17个对行业或区域经济发展起重要作用、特色鲜明、优势较明显的学科,或暂时相对较弱,但对学校长远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的学科,以及具有广阔前景的新兴学科,加大投入力度,加强过程管理。几年来,部分学科水平大大提高,先后新增9个二级国家重点学科和1个重点培育学科,10个部省级重点学科,3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和4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 二是加强学科交叉融合,不断培育新的学科生长点。学校根据现代农业科学各领域的发展方向和重大需求,打破传统校、院、系单一纵向格局,成立多个独立科研机构和交叉学科平台,先后在作物学、生物学等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内自主设置了多个交叉学科。同时,通过设立学科交叉研究发展基金、鼓励博士生导师跨学科招生、改革业绩考核评价等措施,营造鼓励交叉的环境。在“十一五”江苏省重点学科遴选中,自主设置的交叉学科有4个入选。 三是不断完善学科建设管理体制。学校较早实行学科带头人负责制和学科建设院长负责制,明确了学校、院长、学科带头人相应的责、权、利。对三级重点学科建设项目,学校每两年组织一次自评,检查学科建设进度、经费使用、成果效益等情况,并给予相应奖励和及时改进。在专项经费管理上,通过透明财务使用、集中建设公共平台、学校与学科点1:1配套仪器设备费等措施,放大了资源使用效益。为发挥党组织在学科建设中的战斗堡垒作用,学校党委以学科组、教研组为单位,调整了教工党支部和研究生党支部,较好实现学科建设和党支部建设的有机结合。 学校近年发展证明,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着力加强学科建设,促进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师资队伍、社会服务等各项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学校先后于1999年和2007年两次以优秀成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100余项成果获省部级科技成果奖,其中7项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和国家技术发明奖,成果转化创造经济社会效益超过500亿元。学校连续多次荣获“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 “江苏省文明单位”、“江苏省高校先进基层党组织”等称号。南京农业大学将继续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深入解放思想,增强改革意识,创新发展思路,勇于超越自我,不断增创科学发展新优势,努力开创学校工作新局面,积极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做出应有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