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高教资讯

北京化工大学:多学科交叉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作者:  来源:光明日报  发布日期:2013-06-07 
  如今,学科交叉已成为世界各国高校为增强创新能力而开展的重要研究领域,如何增强学科交叉后备力量,促进高校学科的可持续发展,也成为各高校普遍关注的问题。日前,北京化工大学“学科交叉人才培养计划”启动,该计划立足学科交叉,将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相结合,着力推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以高水平科研团队促多学科交叉融合
  “学科交叉就是要以另一个学科的视角审视原有学科的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直至找到解决问题的新方法。”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化工大学校长谭天伟说。
  校方表示,“学科交叉人才培养计划”依托学校的重点实验室及其他科研资源优势,以高水平科研团队作为师资队伍,促进多学科交叉融合,着力为大化工领域培养一批基础扎实、具备多学科交叉知识背景、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高水平创新型人才。该计划为实现学校优势资源的整合和共享、科研和教学的协同创新搭建了平台。
  作为该计划一期启动的子项目――“学科交叉班”项目,是由科研团队组建教师指导小组,招收不同学院、不同专业的学生组成“学科交叉班”,其中外院学生比例至少在三分之一。
  化工1103班的同学陈远均报名参加两个学科交叉班。谈到报名的初衷,他说:“主要是对其他的学科比较感兴趣,希望对自己现在所学的专业有所帮助。也想多接触一些为以后的研究、深造打下基础。”
  建立学生为主体、科研团队为主导的人才培养平台
  “学科交叉人才培养计划”建立了学生为主体和科研团队为主导的多学科交叉人才培养平台,以项目为驱动培养具有跨学科交叉能力的创新型人才和新兴学科带头人。“学科交叉班”项目实施的主体是学生,为学生提供增长学科交叉知识及跨学科交叉能力的实施方案是该计划的主要内容,而承担这一任务并发挥能动性的则是由科研团队组建的教师指导小组。教师指导小组通过指导学生的过程,找寻学科交叉的切入点,促进新兴特色学科的带头人。
  谭天伟希望教师能够保护和支持学生不太成熟的想法,“师生之间、不同专业学生之间平等的交流和探讨,对于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非常重要……通过交流,了解新的领域,产生新的火花。”
  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化工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袁其朋向学生承诺:“该计划将根据学生的专业特长,因材施教,通过多种形式训练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团队协作精神,结合学科交叉班学生的背景有针对性地给学生分配科研任务。”
  “学院制”与“科研团队指导制”相结合
  “学科交叉人才培养计划”实行“学院制”与“科研团队指导制”相结合的培养模式。“学科交叉班”招生对象面向全校各本科专业的大二、大三本科生,并且学生来自至少3个不同的学院,以保证学生个体培养的交叉性以及整个团队构成的交叉性。学生本科阶段的学籍保留在原学院和原专业,学生必须完成所在专业培养计划规定的必修课程,专业内计划及学籍管理则由原学院负责。
  生材1102班的张昊岚同学报名参加两个学科交叉班,都被录取。除了过硬的学习成绩,他对未来还有较为明确的规划:“加入学科交叉班不但能够提早接触到一些科研课题,更能借助这个平台近距离与高水平教授进行交流,接受更多的指导。通过学习文献查阅等方法,学习跨专业课程、进行学术交流,拓宽自己的视野。”通过比较两个学科交叉班的侧重点,他发现,一个偏重理论,一个偏重产品,而他对后者比较感兴趣,因此最终选择了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吴一弦老师负责的“可控聚合与大分子工程”学科交叉班。
  “学科交叉人才培养计划”实施了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相融合的创新人才培养计划。在实施学科交叉人才培养计划的过程中,科研元素融入到学术交流计划和科研课题研究计划中,在实战中锻炼和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教学元素融入到跨专业选课计划和研讨课计划中,在课程学习中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跨学科综合思维能力。通过科研与教学相融合,对产生科研创新成果起到促进和激励作用。通过科研团队与学生共同开展学科交叉研究,使得多学科交叉融合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样也能够促进学科交叉点的产生。科研与教学相融合的创新人才培养计划,将促进科研和教学的协同发展,探索一条科研与教学协同创新的新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