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一些高校热衷将系升格为学院相反 ,北师大撤销3个二级学院组建实体的教育学部
学部制:高校“大部制”改革掀起盖头
北师大教育学部改革示意图 制图/毛帽
从2006年北师大教授郑师渠首次提出组建学部的设想并正式列 入北师大“十一五”发展规划,到2009年6月28日正式挂牌成立,北师大教育学部在风风雨雨中走过了3年的筹建历程。 早在今年年初,一位北师大老教授听说学校已决定在教育学院、教育技术学院、教育管理学院等8个机构的基础上组建 教育学部时,深为忧虑,甚至在博客中撰文直指为“瞎折腾”。
教师教育、教育科学是北师大建校100多年来形成的办学优势与特色。在国内各类大学排行榜中,北师大也因为教 育学科的出色表现而排名靠前。人们不禁要问:对于一个如此领先的优势学科,北师大为何还要大动手术呢?
教育学部“三年磨一剑”
【传统的以个体为主的作坊式研究,已无法适应和满足国家和社会的重大战略需求】
北师大教育学部部长周作宇说,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北师大就曾成立虚体的教育与心理科学学院。当时的学院联 合了教育系、比较所、教科所、心理系、发展心理研究所、教育技术系、教育管理学院等几个机构,通过“211”一期 工程和其他项目,整合资源、会聚队伍,在机构设计上进行了有益的探索。2001年,教育系、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 教科所3个单位进行实质性合并,成立了实体性的教育学院。北师大教育学科的发展壮大,与此前的种种探索不无关系 。
但尴尬也随之而来。在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斯坦福大学、伦敦大学等世界知名大学,教育学的各个子学科在 学术管理上大都归属于同一个学院。在北师大,教育学一级学科的10个子学科中,却是在多个二级学院里独立设置,同 一学科方向又会在不同的学院里出现。“像高等教育学方面的研究,学校的高等教育研究所、教育学院高等教育研究所 、教育管理学院高等教育管理研究所都有,别说学生报考研究生时搞不懂,校内不少教师也分不清楚。”北师大副教授 刘慧珍说。
不仅如此。随着国家对教育事业越来越重视,特别是温家宝总理近年两次到校视察,北师大也越来越觉得责任重大 。北师大校长钟秉林说:“北师大教育学科一直走在全国前列,但对于重大、重要的教育问题缺乏足够的敏感和关注, 学科、人力资源、课程设置等资源分散,特别是传统的以个体为主的作坊式研究,已无法适应和满足国家和社会的重大 战略需求。”正因为此,组建教育学部也成为北师大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一项重要内容。
把近10个机构合并成立教育学部的消息一传出,在北师大校内乃至全国教育学界,都引起了不少争论,“瞎折腾” 之忧也随之而起。和外界的热闹相比,决策者们却冷静得多。仅涉及教育学部组建的校党委常委会就开了12次,主抓此 项工作的常务副校长董奇更是带着学科处的工作人员,对教育学科的200余位教师进行了调研。从教育学部要不要纳入 心理学科和体育学科,到重点学科、实体研究机构、综合交叉平台如何实现整合,再到教育学部实体的功能定位,决策 者们就教育学部组建方案广泛征求了专家和师生的意见。
从1月8日启动组建,到6月28日挂牌成立,教育学部实现了“平稳过渡”,8位领导干部到岗,252名教学、科研、 管理人员到位。“结构优化才能发挥体制功能,北师大为全国教育学科发展带了个好头。”89岁高龄的厦门大学教授潘 懋元在成立大会上说。潘老1957年考取北师大教育系研究生,他笑称过去是教育系的系友,这次也争当教育学部的部友 。
学术机构一律取消行政级别
【担任学部行政领导职务的人员,不能再担任学术机构的职务】
“对我有什么好处?不知道。我甚至不知道为什么要成立教育学部。”对于记者的提问,挂牌成立大会会场一位身 穿“教育学部”字样T恤、北师大教育学院特教专业大一女学生说。
教师们的感觉则完全不同。北师大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副教授高益民说,最近在校内外常被人戏称为“学部委员 ”,他对教育学部充满了憧憬。高益民期待教育学部是一个大胆创新的实验基地,期待每一位教师在这里都享受到作为 科学工作者的尊严,每一位教师得到的是真正的人文关怀而不仅仅是冰冷的数字的考量。“学生将是最终的受益者。” 高益民说。
高益民所期待的,是教育学部实行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的相对分离。新组建的教育学部由14个实体性学术机构和10 个综合交叉平台组成(见上图)。其中,前者是学部内教学科研人员的归属单位,后者是指各种与省、国家部委以及各 类企业、单位等共建形成的学术性机构。与过去不同的是,这些机构的负责人为学术召集人,不具有行政级别。同时, 担任学部行政领导职务的人员,不能再担任学术机构的职务。
北师大按照“校中校”的建设模式,在体制机制方面给予了教育学部充分的人、财、物相对独立权,而不是将其视 为普通的院系所。教育学部代表学校来执行学部内学科、人事、财经、行政等各项事务,学部内的各类机构、人员等接 受教育学部的直接领导,不再接受学校各职能部门的直接管理。也就是说,在教育学部内部,实行的是扁平化管理,人 员聘任、职称评定等将由学部评议咨询机构直接负责,不再像过去那样要经过实体性学术机构这一程序。
“从管理学的角度看,层级越少,管理的效率越高。为了适应社会的变化,大学应该尽可能减少管理的层级。实际 上,发达国家大多数高校的管理结构都是扁平化的。”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教育学院院长李盛光评价说。
“大部制”改革势在必行
【中国大学二级实体院系设置数普遍在20个以上,已成为制约高校科学发展的瓶颈】
有关统计资料显示,美国大学内的教学科研实体学院的设置平均数为9个以下,英国大学不超过10个。而由于种种 原因,中国大学在探索“学院制”的进程中,二级实体院系设置数普遍在20个以上,不少学校在30个左右,少数学校甚 至在40个以上。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综合发展的趋势,高校的管理体制尤其目前的学院制已成为制约高校科 学发展的瓶颈。
我国其他的高校也在推行或酝酿学部制改革,有人称之为高校的“大部制”改革。比如,浙江大学对现有管理架构 进行重组,组建人文、社科、理、工、信息、医、农业生命环境7个学部,同时,将学校的管理重心适当下移。大连理 工大学也在今年4月为学部制改革进行走访调研,以解决影响和制约学校发展的体制机制性问题。
二级实体学院设置过多过细,不可避免地会影响学科的交叉与融合,也不利于大学科研团队的组织。北师大教育学 部的成立,成建制地撤销了3个二级实体学院,并合并了相关的研究院所。“组建教育学部不是为了合并几个院系,而 是为了整合优质资源、优化学科布局、强化教育特色。”钟秉林说。
在教育学部内,所有资源实现整合,所有人员打通使用,鼓励教师多领域、跨学科开展研究工作。也就是说,一个 实体学术机构的教师同时可以兼职进入各综合交叉平台,也可以兼职进入其他实体学术机构,这为资源的重新组合和教 师们的自由流动创造了平台。以新的高等教育研究所为例,12名专职教师中,有2人来自北师大原高教所,4人来自原教 育学院高教所,4人来自原教育管理学院高教管理研究所,1人来自原农村教育与农村发展研究院,1人来自首都基础教 育研究院。“过去大家研究的方向稍有侧重,但不免会有所重叠。现在不同部门相同研究兴趣的人聚到一起,不仅能避 免研究资源的浪费,说不定还会有新的研究方向、项目的生成。”刘慧珍认为。
“世界高等教育正呈现出一系列新的改革和发展趋势。成立教育学部,是北师大强化办学特色的一项战略选择,也 是对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积极回应。”北师大党委书记刘川生说。
作者:储召生 唐景莉
组建学部不是为了合并几个院系
■北京师范大学校长 钟秉林
经过3 年多的酝酿和筹备,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近日正式成立了,这是学校改革与发展进程中的一件大事。
组建教育学部,是践行科学发展观、服务国家发展战略的客观需要。当前,社会 公众对高质量的高等教育的迫切需求与优质高等教育资源严重短缺之间的矛盾,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主要矛盾 。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优化高等教育结构、促进高等教育公平、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化,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时 代任务。积极回应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求,服务好国家发展战略,是当前教育科学研究和教师教育的重大使命。北京师 范大学的教育学科长期以来为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但在新形势下也存在着人力资源相对分散、学术管 理水平不高、政策研究敏感性不强、研究方法有待创新等问题。顺应国家发展战略需求和学科发展趋势,进一步整合教 育学科资源,促进教育类相关学科的融合和互补,将为提升北京师范大学的教育研究政策服务水平和教师教育质量搭建 更加宽广的平台。
组建教育学部,是强化办学特色、实现学校发展目标的重大举措。经过一个多世 纪的艰辛探索、几代人的艰苦奋斗,北京师范大学在教师教育、教育科学和文理基础学科等方面形成了突出的优势和鲜 明的特色。进入新世纪,学校确立了建设“综合性、有特色、研究型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学”的战略目标,并提出了“稳 定规模、优化结构、突出特色、自主创新”的发展思路。在实现发展目标的过程中,借鉴教育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和通 行做法,不失时机地在整合教育类二级学院和系所的基础上组建教育学部,进一步优化学科结构和院系布局,在学科综 合和高学术水平的平台上创新教师教育培养体系,将有助于整体提升教育科学综合实力和教师教育水平,形成比较优势 和核心竞争力,加快学校发展目标的实现。
组建教育学部,是改革校内管理体制、改善学校管理效能的重要尝试。大学内部 二级实体院系设置过多、管理跨度过大,在某种程度上会造成校级权力过分集中、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失衡、决策力和 执行力削弱,以及“行政化”、“官本位”等现象。这些问题的解决,必须依靠观念的更新和体制的创新。教育学部的 组建不是为了合并几个院系,而是为了以学科建设和学术发展为核心,依托二级学科建设实体学术机构,根据重大需求 建设综合交叉平台,通过专业化的行政体系建设提高管理服务能力,力求建立起教师培养培训、教育科学研究、教育文 化产业一体化的新机制。这将为学校优化治理架构、探索扁平化管理模式、提高管理效益积累宝贵的经验。
来源:《中国教育报》2009年7月6日第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