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从我国高校学科建设管理模式的现状入手,对现行的多种管理模式进行了总结,并对其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分析和评价,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我国高校学科建设管理模式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学科;模式;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 -8609(2005)10- 0071- 03
学科建设是高校各项工作的龙头。各高校都高度重视学科建设工作。高校学科建设的管理模式经过多年的发展,经历了不断发展、不断创新的多个阶段。本文拟从学校建设管理模式的发展情况入手,剖析各种管理模式的优缺点,探析我国高校学科建设管理模式的发展方向。
一、高校学科建设管理模式创新的意义
(一) 实施学科建设管理模式创新是适应当前教育发展形势的重要举措
我国当前研究生教育处于快速发展时期,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学位授权点规模的快速增长;二是研究生培养规模的快速增长。快速发展的一个必然产物就是质量问题。发展与质量是一对矛盾,是当前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目前,许多研究生教育单位已出现导师队伍人数不足、教学科研条件亟需改善、学生思想管理跟不上等诸多问题。研究生教育规模的快速增长及出现的种种问题,需要以一种超常规的思路来重新构思、重新规划研究生教育工作和学科建设工作;需要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实施学科建设管理模式创新,无疑是适应当前研究生教育快速发展的重要举措。
(二) 实施学科建设管理模式创新是开展学科建设的重要方法
创新是“为适应系统内外变化而进行的局部和全局的调整”。任何一项管理工作都具有两种基本的管理内容,一是维持,一是创新。维持和创新对学科建设工作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其中维持是保证系统活动顺利进行的基本手段。但仅有维持是不够的。由于外部环境是不断变化的,系统若不及时根据内外变化而适时进行调整,则可能被变化的环境所淘汰。
随着我国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和人才强校建设思路,近些年来研究生教育的快速发展,客观上要求学科的建设和发展与之相适应,主要表现在学科建设要满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上,表现在学科建设要满足社会进步和科技进步对高水平科学成果的需求上。为适应这种需要,学科在其各个发展时期,在研究方向、学术队伍、科学研究及人才培育等建设内容上,在学科建设的管理方法和手段上,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二、我国高校学科建设管理模式的现状
高校学科建设管理模式作为学科建设组织开展的管理形式,一直得到了广大高教理论工作者和管理工作实践者的高度关注。经过多年不断的思索与实践,我国高校学科建设管理模式从无到有,从粗到精,不断发展,不断完善,先后出现了多种不同的管理模式。我国高校学科建设的管理模式可以概括为以下三种基本类型。
(一) 依托型
即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学科建设管理工作,学科建设管理仅仅是学位授权点的申报。学科建设管理工作依托于学校的科研、教学等管理部门,没有从学科建设的角度开展实质性的工作。这种管理模式是一种放任自流的作法,既没有对学科建设进行统一规划,也没有开展对学科的具体建设工作,学科建设工作鲜有成效。这是由于对学科建设的重要性或者说对高校建设的中心工作不了解而形成的一种原始的管理模式。
(二) 规划建设型
即进行全盘考虑,通过多方征求意见后,制订学科建设规划,然后按规划组织各学科的具体建设,并设有专门的学科建设管理部门。这种学科建设模式主要是从学科建设的具体内容,即制定学科建设规划总体框架,加强学术队伍、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实验基地等方面的建设,形成的一种学科建设管理模式。这是目前主要的一种管理模式。按控制论的观点,一个系统的反馈控制要由控制器、执行机构、控制对象、反馈装置等四个部分构成,通过采用信息技术对系统进行不断调整,从而使系统达到某种特定的状态。一个系统的正常运行需要不断进行监控并进行调节。按系统理论的观点,这种管理模式也存在许多问题,主要是对学科建设的管理缺少监控,同时还很难将责任制、竞争机制等有效引入到学科建设之中。
(三) 立项建设管理型
这是近几年新出现的一种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的具体内容包括:一是学科点建设立项论证分层次进行,先后经过学校专家、校外专家及主管部门审批后进行立项建设,以减少建设的盲目性。二是学科建设以项目形式进行管理,学科点立项明确了项目负责人,由项目负责人全面负责该学科点的建设,明确项目负责人的责、权、利,充分调动项目负责人的积极性。三是在项目的立项建设过程中,管理部门适时进行监控,并组织专家进行中期检查和最后的验收工作。四是对各立项建设的学科,根据建设的不同情况,要奖勤罚劣,对于完成好的、达到预期目标的学科要给予表扬和奖励,对差一些的要进行批评、亮黄牌,对不合格的则要追究项目负责人的责任,选聘其他合适人员作项目负责人。因此,立项建设这种新的管理模式可以概括为:以立项为形式,以项目为管理对象,由其他管理部门进行立项论证,由项目负责人全面负责,以学术队伍建设为核心,系统全面进行学科点建设,加强中期检查与终期验收工作等监控管理的学科建设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的优点主要在于引入了多种好的管理机制。由项目负责人全面负责立项建设学科的管理,引入了责任制;在项目负责人的选聘上,引入了竞争机制;在中期检查和终期验收上,引入了监控机制;在终期验收结果的处理上,引入了奖惩机制。这些良好的管理机制,对学科建设进入一种良性循环提供了积极有效的制度性保障。
三、对我国现行的几种学科建设管理模式的分析与评价
学科建设管理模式创新,对学科建设工作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主要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一) 高校对学科建设工作的重视程度不断加大从三种不同的管理模式中可以看到,依托型管理模式尚没有专门的管理机构,工作任务单一,工作成效有限。规划建设型强调整体规划,学科建设工作从全局出发,全盘考虑,有具体的建设目标,同时也将建设内容纳入管理工作中,一般也成立了专门的机构负责此项工作。立项建设型以立项为形式,责任到人,明确责权利,将整个建设过程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成立了专门的管理机构,整个管理工作日常化、系统化。同时将许多良好的机制引入学科建设管理工作中,促进了学科建设管理工作,使之处于一种良性循环过程中。
(二) 对学科建设内涵的认知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对学科建设内涵的认知,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不断深入的过程。在学科建设管理模式的不断创新过程中,不断丰富了学科建设管理的内容,对学科建设的理解与认识也随之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这是由于学科建设本身是一件实践性很强的工作,学科建设管理模式是这一工作的具体形式和载体,基于这一形式的学科建设在管理模式不断发展的同时,自身内涵也得到了发展。
(三) 以管理模式创新为重点,理论指导实践,促进了高校学科建设工作的发展。学科建设管理模式的创新,其落脚点在实践。由依托型发展到规划建设型到立项建设型,是各高校学科建设管理工作的一个发展过程。各高校的学科建设管理工作都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单一粗疏到系统全面,从追求数量到讲求质量,从规模发展到规模与效益并重的发展过程。因此,其对高校学科建设实践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学科建设管理模式的不断创新,不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为高校学科建设工作做出了贡献。但不能否认,任何一种管理模式都具有其历史的局限性。以一种发展和批判观点来看,后两种管理模式也存在着许多不足和需要完善的地方,主要表现在如下几方面:一是从管理的对象上来看,规划建设型和立项建设型的管理对象均为所有学科。其不妥之处在于,作为一种管理模式,它们对所有学科均采用同一制度和管理方法。高校学科间发展基础不一样,建设目标也各异,整齐划一的管理模式对一般学科可能是行之有效的,但对于一些特殊的学科,尤其是学科建设中需要特殊发展的学科,采用这一方法则可能并不一定能达到预期目的。如果说依托型建设是一种无为而治、重点建设(或称之为申报) 少数学科,那么规划建设则是全面建设各个学科,而立项建设又是对部分学科的重点建设。正如社会发展遵循一种螺旋式上升一样,学科建设管理模式创新也是如此。因此,在目前各高校投入与需求存在差异时,需要探索一种新的管理模式来建设少数需要特殊建设的学科。二是从管理的内容上来看,规划建设和立项建设型的管理内容,应该是全面而系统的,但缺乏适时性和针对性。这就需要其他的管理内容予以修正或作为辅助形式加以补充。教育部部长周济在2005 年教育部直属高校工作咨询委员会第十四次全体会议上作了《以人为本,人才强校》的重要讲话。在这一讲话中,将人才强校作为目前高校建设的首要问题。如何结合现有的管理模式,突出学术队伍建设这一主题,充分做好学术队伍建设工作,是一个需要思考的问题。
四、高校学科建设管理模式创新的取向
我国现行的学科建设管理模式中,立项建设管理模式是一种新型的、具有旺盛生命力的学科建设管理模式,通过实践证明是行之有效的。因此,在近期开展学科建设管理模式创新思路上,总体上可以结合这一管理模式,对学科建设管理模式进行补充或修正,来完善学科建设管理模式。
(一) 补充式
所谓补充式,是指在学科建设管理模式上,主要采用立项建设管理模式,但对于一些特殊学科,采用一些特殊政策,用特殊的管理模式进行管理,使之成为立项建设管理模式的一种补充。如从制度层面上,针对不同的学科,尤其是高校需要重点建设和重点扶持的学科,采取一些特殊的政策,给予特殊支持,使这些学科在一种特殊的政策环境中健康、有序地成长,这是学科管理模式创新的一个方向。比如现在南京大学所采用的学科特区,就是在学科建设管理模式上做的一种有效尝试和探索。南京大学为加快建立学科创新体系,在发展新兴学科、现代学科、应用学科方面进行了探索,先后成立了分子医学研究所、地球系统科学研究所、理论与计算化学研究所、模式动物研究所等5 个“学科特区”,将“学科特区”的目标定位在建设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新兴学科,引进和培养一批杰出人才,形成一流的学科队伍,其管理与运行机制参照国际惯例,实行所长负责制。当然,这一做法有其局限性,主要是结合南京大学自身建设需要而采取的一种特殊措施。作为理论研究,对这一做法进行分析,进一步界定“学科特区”的内涵,根据高校学科建设现状对实施这一做法进行可行性分析,进一步研究其适用的对象以及其运作程序及环境,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做法,进而能被广泛推广使用。因此,结合现有管理模式,探索“学科特区”具有普遍意义的做法,是补充式学科建设管理模式创新研究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
(二) 修正式
所谓修正式,是指结合现有的管理模式(主要是立项建设管理模式) ,根据高教发展实际,在建设思路和建设内容上,辅之以其他的建设思路,对现有管理模式进行完善的一种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以现有的立项建设管理模式为经,以适时的特殊建设思路或建设内容为纬,形成一种矩阵式的、综合的学科建设管理模式,是两种不同管理思路的整合与叠加。比如目前国家实施人才强国战略,高校实施人才强校战略,“教育已决定对各种人才计划进行整合,启动实施‘高层次创造性人才计划’”。如何做好学术队伍建设,突出人在学术队伍中的关键作用,抓住学科建设中人才建设这一核心,集中财力做好学科建设工作,单一地使用现有的立项建设管理模式,是很难实现这一目的。这主要是由于立项建设是以立项建设学科自身建设为中心,强调的是所立项目建设的建设目标与成效。而各立项建设学科基础不一,建设的重点也各异,很难将人才这一核心问题突显出来。 如果在立项建设的基础上,另外再单独设立人才建设专项资金,往往不能站在高校重点建设的高度,对部分或少数学科进行重点建设,往往会忽视人才建设所需的学科环境,忽视了相关环境的建设。因此,需要将这两者有机结合起来,一是要突出重点,从全局出发,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建设思路,二是要系统建设,既要突出人才建设这一重点,同时又要进行相应的环境建设,为人才建设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因此,现有单一的学科建设管理模式尚不能达到这一目的。将这两者进行合理的整合,是对学科建设管理模式创新的一种有益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