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在制度上取决于对实践问题的准确回应和历史性跨越。以大学管理的微观视角来看,发展中蓄势已久的三个方面问题,隐约闪现着改革与创新的未来之路。 其一,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加速推进,要求大学管理不断完善内部治理结构。按照大学应有的基本价值和制度特征建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直接目标和必然趋势。2010年,国家颁布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从十个方面部署教育改革的重点任务,并确立试点单位,组织重点推进,这标志着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历史进程,由理论研究和个别探索的初级阶段,进入到由国家主导、统一决策部署的加速推进阶段。制度建设是系统工程,在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和机制,创新人才管理模式,发展壮大大学行业共同体等外部改革加速推进的同时,大学的主要任务在于集中精力完善内部治理结构,重点是在大学章程、学术性委员会、理事会等一些关键性问题上的制度建设。 章程是现代大学得以良性治理的制度基础,是学校所有规章制度的“总纲领”和“基本法”,是学校教学、科研、学生管理等一切办学活动的法律依据和权利来源。2011年,教育部颁布《高等学校章程制定暂行办法》,要求全国高校启动章程制定和修改工作,为大学管理创新提供了新的契机和平台。通过制定章程,一方面可以有效推动民主办学;另一方面,可以进一步凝炼独特的办学理念和特色,避免“千校一面”现象,丰富和强化学校的个性优势。大学在本质上是学术共同体,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核心任务在于学术权力的科学设置和良好运行。根据《高等教育法》规定,高等学校设立学术委员会,审议有关学术事项。多数高校还设有教授委员会、教学委员会、学位委员会、职称评定委员会等学术性专门委员会,专司各种具体学术工作。进一步充实、完善这类学术性委员会制度,是彰显学术权力的根本要求和主要途径。作为党委领导下校长负责制的有益补充,高校理事会制度在促进兴办主体多元化、投入多样化、决策科学化、管理自主化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高校理事会的成立,为学校和社会架起桥梁,将社会参与学校事务的有效方式和渠道,转化成制度化的办学力量,提高了学校的开放度和社会互动性。 其二,对服务宗旨的强烈回归,要求大学管理逐步走向精细化。新时期,大学应当回归教学科研的本位、大学管理应当回归服务老师同学的本职,正在成为迅速扩大的社会共识。在当前形势下强调大学管理的服务性质,不能仅仅停留在端正服务态度、提高服务质量式的一般性表态,而应当通过系统性的理念更新和流程再造,从老师同学们真实细微的日常在校体验出发,建立完善以人性为本质特征的管理服务支撑体系。从历史发展角度看,相对于目前国内高校普遍的粗放式管理阶段来说,精细化毫无疑问将会成为大学管理在新时期的发展方向。 大学深厚的文化底蕴是校园管理天然的人文内核,在其之上建立精细化管理体系,理论上更能确保科学与人文相互平衡、相得益彰的最优管理效果。实践中,已有大学高度重视教育技术发展、网络信息化建设、档案收集和基础数据积累等工作,先行进行环境和后勤服务体系整体改造升级,积极探索精细化校园管理新模式。未来,无论是宏观的学科规划、人才培养路线图改革、教师发展战略制定,还是微观的日常课堂教学组织、课外活动开展、心理健康咨询、科研项目申请、国际交流合作、大型活动组织以及衣食住行的综合生活保障,大学管理的各个方面都将发展更具科学性的精细化管理模块。 其三,国际交流合作纵深发展,要求大学管理全面提升国际性。最新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第一次全面系统地论述国家教育发展的国际化战略方向,将中国大学的国际化发展引向纵深。对此,新时期的大学管理应当主动适应趋势,在战略管理与制度建设、管理人员培训、教学管理、学生管理等领域,全方位整合植入国际维度,全面提高管理工作的国际性。 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现实目标指引下,大学首先应当从战略管理层面,对现有资源、内外环境、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等因素进行深度分析,在此基础上,就提升国际性的目标、路径、方法和步骤等进行全面规划,从机构设置、人员配备、运行机制等方面系统性构建学校国际管理服务框架,整体推进国际交流合作与对外业务拓展能力建设。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是中国大学制度的特色优势,也是国际化管理创新的方向保证。从行政管理主体需求上看,应当进一步加强行政管理人员的外语能力、跨文化沟通能力和国际事务协调能力等方面的培训和锻炼,条件具备的学校,可以通过国际招聘引入外籍管理人员,从人员结构方面推动国际化。在教学管理方面,“通用性”是大学课程国际化的首要标准,即一国大学的课程和学历要能够被其他国家和民族所接受和承认,这就要求学校在教学理念、课程设计、授课内容和形式、学分转换、学历互认等方面积极接触并有效参与国际标准制定,主动寻求与外方大学或专门国际组织签订双边或多边课程与学历认证协议,促进良性互动和深度对接。学生管理方面,由于语言上的障碍、文化风俗和生活习惯上的差异以及管理模式和价值取向上的不同,留学生的异域生活和学习一般需要经历认同、接受和融入“第二文化”的心理震荡过程,这一时期学生易发紧张、焦虑、忧郁等不良心理状况,需要学生管理工作者进行专业的跨文化沟通和心理辅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