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日前公布了第三轮全国一级学科整体水平评估结果,引起了高等教育界内外的高度重视和较大反响。一级学科整体水平评估在全面展示我国学科建设水平的同时,也使我们对学科建设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思考――只有作为“细胞”的学科实现内涵式发展,才能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标志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开启了新的历史阶段。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基石是学科内涵式发展。学科评估作为对事物的事实认定和价值判断的一项活动,能够衡量学科的发展方式是否转变及其发展水平,也是推动学科内涵式发展的强有力工具。 树立科学的评估观 引领高等教育发展战略转型 评估具有很多种功能,其中以导向功能为首。学科评估正是高举服务高等教育“提高质量、优化结构、鼓励特色”的大旗,树立科学的评估观,发挥评估的导向、诊断作用,对391个培养单位的4235个学科进行全方位的“质量”体检。 学科作为高等教育的最基本组成单元,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的集成活动平台。学科评估采用了教师队伍与资源、人才培养质量、科学研究水平等三个客观指标和学科声誉一个主观指标。同时采用多项代表性指标代替总量指标,并对规模指标设置数量上限,最大程度地克服单纯追求规模的倾向,有力倡导学科卓越的质量文化。上述评估措施充分体现了学科的内涵发展导向,通过诊断学科的各方面质量现状、建设成效及问题,从而促进学科内涵建设、提高学科整体质量和水平。新的历史时期,学科评估适应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潮流和趋势,积极作为、顺势而为,引领和推动高等教育发展的战略转型。 质量是学科建设的生命线,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推动学科内涵式发展是学科建设的核心所在。没有质量的发展只能是一种“泡沫式”的发展,不可能获得持久的生命力。当前,我国学科建设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其根本原因就是对学科内涵认识模糊不清,学科发展不够科学,核心是质量不高。学科建设质量包括人才培养质量、科学研究质量、服务社会的质量以及推进文化传承创新的质量。学科内涵式发展不仅是一种发展模式和发展路径的拓展,更是一种发展理念和发展战略的转变。 本轮一级学科整体水平评估不论是学生评价、论文评价还是科研成果评价上,都仅仅围绕质量、成效和特色,从理念上倡导了一种学科建设健康理性的发展方向,营造了一种注重学科质量文化建设的氛围,强化了高校学科建设应该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推进学科建设与管理走向更有利于学科发展的方向。 创新评估模式 提高学科评估科学化水平 我国学科评估迄今已有十余年的历史,基本形成了三年一轮的评估周期。截止目前学科评估开展了三轮,这三次评估分别是2002-2004年(分3批)、2006-2008年(分2批)和2011-2012年。每一轮学科评估都有方法创新、技术创新和模式创新,从而不断提高学科评估的科学化水平和社会公信度。 为了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本轮学科评估做了四个方面的改革。其一是更加注重对学生质量的科学评价,引入学生毕业后质量跟踪评价,将在校培养质量和毕业后发展质量相结合;引入国家博士学位论文抽检情况指标;增加学生派出留学和交流的指标。其二是首次采用定量与定性、质量与数量、国内与国外等兼顾的多维度论文评价模式,将论文的他引次数和ESI高被引论文数等纳入指标体系。其三是强调社会服务质量和能力,在学术声誉主观评价中增加社会服务和学术道德等指标,并强调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其四是分层分类制定指标体系,按照学科门类和一级学科分层,并对特色的一级学科设置特色指标,从而鼓励学科的特色发展。此外,学科评估进一步规范了评估工作程序,尤其是要保障评估数据的可靠性,采取了明确数据采集标准、使用数据库核查数据和公示数据等多项技术。 本轮学科评估较好地突出和反映了特色。如对艺术类、建筑类、体育、工商管理等学科,设置“艺术创作水平”、“建筑设计水平”、“学生体育比赛获奖”、“优秀案例”等特色指标。以东南大学为例,此次共有22个学科参评,共有10个学科位居前5名,比上一轮多了5个,增幅达100%;8个学科进入前3名,比上一轮多了4个,也是翻了一番;生物医学工程、交通运输工程、艺术学理论3个学科位列全国第1名,比上一轮多了2个。学校学科建设取得重大成效的关键就是在学科特色建设方面做了很多工作,比如生物工程与医学交叉,艺术与工科交叉,交通与理学交叉等。本轮学科评估较好的引导高校合理定位,克服同质化倾向,形成各自的办学理念和风格,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争创一流。 形成新的评估机制 强化高校和社会的参与 有比较才有竞争,有竞争才有进步。对于大学而言,学科建设不是闭门造车,而是应该站在一个开阔的平台上,对自己进行全面的检视。纵向看,自己发展的步伐如何,有没有进步;横向看,自己的建设水平如何,在全国如何定位;有没有差距,差距在哪里,差距有多大;等等。对这些问题的厘清有助于高校进一步明确未来学科发展的方向,增强信心,有效避免坐井观天和盲人摸象现象的发生。 学科评估从诞生之日起就坚持自愿参加、免费参评的原则,越来越多的参评单位和学科认识到学科评估的重要性,积极申请参加学科评估。第一轮评估共有229个单位的1366个学科参评。第二轮评估共有331个单位的2369个学科参评。第三轮共有391个单位的4235个学科的参评。参评单位比首轮增长71%、参评学科增长210%。可以说,学科评估成为了我国众多高等教育评估及排名活动中的精品,获得了高校的高度认同和社会的高度赞誉。 这种新的评估机制,即在遵循国家教育大政方针下,依靠专门评估组织运作,不断强化高校和社会的参与,不断增加社会性元素,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和力量。例如邀请大量行业企业界人士、参评单位的学科专家对学科声誉进行评估。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到,鼓励专门机构和社会中介机构对高等学校学科、专业、课程等水平和质量进行评估。在当前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背景下,政府应大力支持专门的、有资质的评估机构,通过它们提供科学化和专业化较高的评估服务。这种评估机制不但能充分发挥政府在教育内涵式发展转型的主导作用,同时能激励高校在实现学科内涵式发展的主体效应。借助专门评估组织的高水平评估服务,政府可以利用评估结果制定、调整提高质量方面的政策。高校则清楚地了解学科发展的实力和水平、优势和劣势。概言之,学科评估不是行政性评估,而是服务型评估,是以社会为主体的评估活动。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方式的转型和政府职能的转变,评估将越来越成为政府和高校进行科学管理的重要抓手。(作者王战军系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副主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