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涵建设重在转型
作者: 来源:中国教育报 发布日期:2013-01-07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了“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要求,指明了高等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根本方向。推进高校的内涵建设,必须以推进发展方式转型为着力点,重点突出质量、特色、创新三个关键,实现事业的科学发展
一是以质量为核心。
质量是内涵发展的核心,尤其应该是当前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应该成为一所学校全体师生员工的价值追求。
高校的四大功能中人才培养是核心。从根本上说,高校最深层次的社会价值不仅仅是由象牙塔内的群体来实现,更多的则是由走向“塔外”的高素质人才去创造。因此,高校功能的实现是一个递进过程,高校办学水平和社会影响力是一个累积过程,而这一切都取决于高校的教学工作水平、人才培养质量。
推进内涵建设,必须牢固树立质量意识,进一步强化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把提高教育质量和工作质量作为一种价值追求,把“追求卓越、拒绝平庸”内化为全体师生员工的心理自觉,贯穿于所有工作全过程,渗透到发展的各个环节。要坚决改变“差不多”、“过得去”自甘平庸状态,大力倡导“争第一”、“创一流”的自我超越精神。
人才与社会需求的适切度是新的质量观所应密切关注的。这就要求高校必须围绕经济社会发展调整学科专业布局,建设好应用型的品牌专业,提升人才培养和社会发展的适切度。同时,科学研究的水平质量、决策管理服务质量,是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支撑。要通过改革科研管理和评价,进一步激发院系和教师的科研积极性和学术创造力,把考核的重点从过程转向结果,从数量转向质量;营造自由、宽松的学术生态环境,鼓励教师潜心治学,十年磨一剑,打造学术精品。管理产生效益,效率彰显水平。对高校的决策和管理服务机构来说,树立精益求精的工作意识,提高决策能力、执行水平、服务质量,是建设高水平大学的必然要求,也是内涵建设的重要环节之一。
二是以特色创优势。
特色发展,是当今大学的一种战略选择,也是大学核心竞争力之所在。尤其是对地方高校而言,特色就是优势,特色就是发展空间,也是发展前景。
特色发展就是要有所为,有所不为。要认识到卓越是有限的,因为资源是有限的,所以必须做出选择,坚持有所不为,才能更好地有所为。要抓好特色建设的宏观统筹,做好特色发展规划,通过真正建好一批特色项目,让学校特色更加鲜明,优势和效益更加突出;要进一步增强人才培养特色,巩固提高人才培养高地,为国家培养精英型、创新型人才;要进一步凝练科研方向,形成富有特色的科研体系,提高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要进一步锤炼和发展富有特色的大学文化和大学品格,将其内化为师生员工的行为自觉与群体气象,以大学精神引领事业的发展。
三是以创新求发展。
创新是大学发展的灵魂,也是推进内涵发展、建设高水平大学的动力。创新求变,是大学可持续发展的精神源泉。面对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面对社会对优质教育资源的迫切需求,大学的决策者、管理者和广大师生都需要有自我变革的自觉和勇气。
要勇于更新教育观念。进一步更新教育观念,树立全面发展观念、人人成才观念、多样化人才观念、系统培养观念、终身学习观念,按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注重人才培养的多样化、个性化、特色化,注重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承担责任的能力,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和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等方面的改革。
要大力推进协同创新。协同创新是顺应当代科学发展的新趋势做出的一项战略选择,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科研水平的重要突破口。协同创新要以优势学术创新组织为基础,抓好重点培育,进一步调整完善科研学术机构设置,建立一批集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社会服务于一体的新型的学术组织。要面向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和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需求,着力培育一批与经济社会发展结合紧密的新型协同创新平台。
总体来说,高校的内涵建设就是要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深刻把握质量、特色、创新三个关键,结合学校自身实际积极探索,扎实推进。(作者荆兆勋系曲阜师范大学党委书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