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高教资讯

基于产学研战略联盟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作者:王秀敏 龚宇平  来源:教育发展研究  发布日期:2015-07-21 

  摘要:本文从我国传统产学研合作模式存在的弊端入手,探讨了高校产学研合作的改革措施,要求学校按照行业企业标准共同研究培养计划和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以培养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为主体、以提升企业创新能力为主导、以体现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为主线的策略,并对产学研战略联盟的模式进行了优化设计。

  关键词:产学研,战略联盟,人才培养,科技成果评价,创新能力

  本文系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促进在杭大学生就业的对策研究”(09CGYD054YB)和杭州市科技计划软科学重点研究项目(20091334M17)的部分研究成果。

  产学研战略联盟是高校全面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核心部分,也是高校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和基本趋势。产学研联盟有助于提高校企共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强高校的办学实力,使高校培养的人才能够与企业的需求紧密接轨。产学研联盟是产学研合作的高级阶段,它已成为世界各国公认的一种成功的发展模式。它集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的优势于一身,有助于资源和技术的互补及有效配置,能够实现各方利益的最大化,从而增强企业的核心创造力,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

  一、高校产学研联盟合作方式

  产学研联盟能发挥互惠互利、优势互补的功能,使合作各方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提高科研成果的转化率。因此,联盟模式的选择是联盟成功建立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按产学研联盟的形式可分为以下几种方式:

  (1)共建科研机构。共建科研机构的产学研联盟包含共建国家及省市重点实验室、共建研发中心、共建科研实训基地等类型。

  (2)共订培养计划。由企业工程师、技术人员、高校教师以及管理人员共同制定教学培养计划及培养目标,优化课程体系和结构,共同培育人才,使课程更适合培养创新型及应用型人才,共同对学生的知识技能及实践能力进行全方位的综合考评,使学生的学习是一个过程而不仅仅是一个结果。

  (3)资源共享模式。公司或企业及学校长期互聘专家和教师,企业技术人员可以直接参与到学校的教学中,学校教师和学生也可到企业进行实验和实训等,另外,图书馆及实验室等资源也实现共享。

  (4)技术开发合作及转让。项目可以是委托开发,也可以是合作开发,或者是高校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技术服务和技术咨询等。合作双方通过签订技术合同,由高校及科研院所将所研发的成果转让给企业,同时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

  (5)合作申请国家重大项目。合作双方基于企业的研究基础和研究设施,利用高校的技术优势,共同申请国家级、省部级及市级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增强国际竞争力。

  (6)共建经营实体。模式包括基于技术入股、资金入股、联合办学等形成的经济实体形式。

  (7)建立大学科技园。这是高校服务社会的重要平台,它由高校和企业共同参与科技成果孵化,进行联合技术开发等,同时也是创新人才的培育基地。比较成功的大学科技园有美国的硅谷模式和中国的中关村模式等。

  从以上几种模式可以看出,采用技术开发合作和技术转让是产学研合作初期相对低级的产学研联盟模式,而采用共建经营实体、共建科研机构等则是产学研合作发展的高级阶段。具体来说就是所选用的产学研联盟模式应以科研成果的转化率最高及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为标准。无论采用何种产学研联盟模式,从长远来看,甚至企业都要加大研发经费的投入,保证产学研合作的资源及可持续发展。

  二、强化高校产学研联盟磁共振效应,建立人才连续培养体系

  强化高校产学研联盟建设,应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中心,建立学校和企业的联合培养机制,并通过卓越工程实践基地建设,促进高等工程教育实践的改革和创新。

  企业和大学培养的人才要符合社会的发展需要,就应充分发挥系统化教学体系及高科技创新的优势,始终将科技前沿的内容引入到教学中,以科研促教学,把课程与实际生产紧密结合起来,既使教师的科研课题来源于实践,也要让学生参与到教师的科研和实际生产中。当前,我国大多数本科毕业生的实际能力还不如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究其原因,大学中许多课程都是按照教育部的要求来做教学计划,一些专业课及专业基础课基本都是理论性的,只在部分选修课中有一些与实际相联系的课程训练,但选修课又不重视,所以多数学校理工类毕业生的实践能力都不强。因此,要想改变现阶段的人才培养模式,就要对学校的课程进行大胆改革,使其符合工程实际的需要,同时大力加强产学研的战略联盟建设,以使学校的人才培养和社会需要紧密结合。在产学合作中,学校要发挥系统性人才培养的优势,企业要发挥人才实际应用的优势,要使两者有效衔接,形成一个人才培养的链条,共同培养创新型人才。通过建立人才的连续培养模式,使企业不断进行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既可选送部分工程技术人员到学校进修,也可安排高校教师到企业讲学,并结合生产实际进行现场教学。企业拥有众多实践经验丰富的工程师和技术研发人员,能为高校提供最好的资源平台,并为实训和大学生创业实践活动提供真实环境,从而及时跟踪市场的发展动态。与此同时,通过科研实践,挖掘大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业精神,学校也将自己培养的优秀人才输送给企业。学校还可在大三和大四安排学生到企业实习,有些课程甚至可直接在企业上,在这种产学研联盟的磁共振中,形成一个由高校和企业共同参与、分工合作、优势互补的人才连续培养体系,培养大学生的获取知识能力、分析设计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等综合素质。

  三、将创业教育与产学合作教育有机结合,培养创新创业人才

  基于创业教育的产学研联盟将发挥学校和企业的各自优势,学校通过系统的理论和实践教学培养训练具有综合素质和能力的系统化人才,而企业通过实习和实训等校企合作的方式将学生所学用于实际,两者优势互补,共同培养创新创业人才。同时,学校应将创业教育课程纳入选修课和必修课,使大学生一踏进大学校门就能树立创业意识,培养他们的创业能力,使他们具备创业的心理素质,从而为学生架设创业的知识桥梁,模拟创业实际情境。创业情境的创设需要学生在企业得到锻炼和提高,企业的工程师和技术人员是他们的师傅和教练,是学生实地训练的最好导师。

  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可实现毕业生和企业的无缝对接,推动创新创业教育的虚实结合。产学研结合的根本意义在于面向市场,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学校应根据学生的实际,将教学实践内容迁移到企业中,实现联合办学。应建立一套完善的教学计划和教学体系,让学生主动参与到企业的生产实践中,从中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同时鼓励学生不但参与实际生产,还要为企业出谋划策,提出新想法、新方案及技术改革创新内容,把学生的培养与企业的发展结合起来,使企业成为学生的第二课堂,同时也为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

  为了进一步增强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许多高校对产学研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深入探索,如有的高校采取订单式培养的方法为毕业生就业开启了一条“绿色通道”。通过共建经济实体、共建实验室及实习基地等,进一步拓宽了高校的校企合作平台。高校将最新的技术引进教学、实验和实训中,让更多的教师和学生尽快地接触和掌握新技术和新方法,为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先进的实验平台与基地,探索一条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合作共赢的校企联盟新模式。不断巩固拓展由厚基础、宽专业的本科教学与企业实际工程训练项目相结合的教育模式。为了更好的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许多高校还与企业合作共建了科技创业园,并开设了创业教育方面的课程,从而加强了高校师生创新创业的理论及实施,提高了科技成果转化率。

  四、工程背景下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及策略

  从系统论的角度看,产学研创新联盟不只是政府、企业、大学、学生和科研院所之间功能的简单叠加,而是它们之间相互作用,通过项目式教学法表现出的系统倍增效应的整体性功能。它能高效率地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通过区域、企业、大学、学生、科研院所和政府部门的互动作用,及其资源共享、风险共担、股权参与的优势互补而产生的正反馈效应,使各自及整体的利益最大化和最优化,增强辐射及国际竞争力。

  1.产学研战略联盟运行模式优化设计

  产学研战略联盟运行模式的优化设计如图1所示。

图1 产学研战略联盟运行模式优化设计

  为了提高工程教育类人才的培养质量,真正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按照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要求,高校可采用“3+1”的校企合作培养模式,设计“知识—能力—创新—创业—素质”一体化的培养课程体系,使行业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参与到高校的教学过程、人才培养计划的制定及工程实践中。高校的某些专业课程、工程实践课程、生产实习、课程设计及毕业设计等,也可由企业的工程实践基地完成,学生有一年时间在企业学习并参与到真实的项目设计及实施中,使学生真正能与企业融为一体,从而强化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工程应用能力及创新能力。在这之前,学生需要三年的时间在学校进行系统的理论课学习和基本的实践训练,学校要结合办学特色和人才定位,按国家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的基本要求来培养工程技术人才,周密而全面的制定学校的专业培养标准,依托学校人才培养的机制体系和结构,培养学生的工程素质、职业素养和技能,使其具备初级工程师的基本素质与能力,使高校的人才培养真正面向社会需求,促进高等教育与国际化教育的更好衔接。

  2.产学研结合增强学校的自主创新能力,培养应用研究型人才

  在推进产学研结合的过程中,高校应从实际出发,充分重视产学研合作,科研选题应面向我国经济建设和企业的实际需要,并根据所在块状经济的实际情况,着力解决企业急需的重大难题,形成适合高校办学特色和人才培养的产学研战略模式。高校科研技术人员要紧密和企业合作,通过到企业兼职和合作课题式、联合技术攻关研发新产品,提高企业的整体技术水平,促进产品的升级换代,增强企业的国内和国际竞争力,使企业保持长期稳定及可持续发展。多年来,一些高校一直致力于产学研合作及科技成果的转化,但由于没有形成有效的产学研联盟机制,合作依然趋于表面化和单一化。高校学生应从大二开始,每学期安排学生一定的时间到企业实习或与教师一起到企业解决技术难题,目前高校的教学课时远大于实践类课程,许多大学生毕业后实践能力很差,所以高校应在专业设置与结构、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和实践环节上进行调整和改革,加大实践、实训、实习及研发的课时量,使培养的学生真正能为企业服务,更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企业也要参与到学校的培养计划、课程设置、双师型教师建设、实践训练等教学改革和研讨中来,构成产学研联盟的多方互动、良性循环模式。

  3.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培养计划修订要重视加强实践教学,实验学时所占比例要明显提高,集中实践环节为50周左右,可将学生送到企业进行实地的课程学习并参与到具体的项目中。专业实践教学设施由学校平台实验室、学院平台实验室、专业实验室及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构成,通过省级及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建设,实验教学管理模式已逐步完善,目前已形成公共基础课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专业基础课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专业方向课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创新设计类课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学生竞赛及综合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使实验教学资源实现共享。同时也为区域的企业提供了新设备新技术等实验条件,真正实现了为区域经济服务。通过学校的资金投入,并争取申报省财政及国家财政实验室,逐步使专业的实验设备以及其它相关的软硬件条件得到改善,使之能够适应本专业卓越工程师的培养目标。进一步依托校企合作的科研创新和科研实训平台,结合行业产业优势,重点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使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真正能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依托校企联合实验室及实践实习基地,开展校外实践基地建设及实践教学活动,促进专业校外卓越工程师实践基地的建设。在课外教育教学活动方面,设置公共基础、课外科技、社会实践和专业教育四个模块,规定每个模块的最低学分,引导学生参加科技活动、各类竞赛、社会实践。

  通过项目式教学法提高实践教学的比例,这些项目来自企业实际要解决的问题,使教师、企业工程师及学生等共同参与研发,使实践教学将占到总学分的50%,并通过增加开放性、设计性和自主创新性实验,以项目和任务的形式驱动教学,创设模拟实际生产线的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能力。通过建立省及国家教学示范中心及教学资源网站,进行实验教学的软硬环境建设,通过申请国家及省级重点实验室,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并将科研课题有机地与企业及本科教学结合起来,以科研促教学,通过科研去解决企业的实际问题。此外,强化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及创业能力。(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