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1999年,东北大学实施了以机构设置与人事制度改革、干部制度改革、学院制改革与基层学术组织建设、后勤社会化改革、办学资源的优化配置改革等为核心的五项改革措施。2004年,该校又探索实施了教师聘任制改革,首次完成了以教学科研基层学术组织为基础的教师岗位设置。
在当时情况下,东北大学的这种探索是代表了全国高校推行聘任制度的一个重要方向。近几年来,该校再次实施了全员岗位聘用制度改革,初步搭建了现代大学人事制度的基本构架,在强化教职工岗位意识的同时,鲜明地提出了“优胜劣汰、非升即转”的要求。
笔者认为,这是近期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历程中,一项值得称赞的举措。
长期以来,高等学校人事制度上存在着“能进不能出,能上不能下”的弊端。制约一个专业技术人员或管理干部能上不能下、能进不能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传统观念和习惯势力的影响,也有管理和运行机制等方面的因素。
在新的形势下,进一步深化人事制度改革,打破职务、职称终身制,加强高校各队伍建设任重而道远。东北大学建立“优胜劣汰”机制,“优胜”不足为奇,“劣汰”引人关注。东北大学对“劣汰”的后续处置方式也较有艺术性,即在一定时期内,通过个人思想、工作的调整以及工作上的不断投入及努力,给“降”的人以回到原岗位或享受原待遇的机会,这不失为一项符合当今和谐社会构建的人性化举措。
此次东北大学实行“优胜劣汰”的考核机制,对怎样突破自身局限,充分调动高校各类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建立健全学校发展建设的良好运行机制,推进高等教育协调可持续发展可谓值得借鉴。
希望在未来的一段时期内,能看到越来越多的高等学校建立健全这种符合自身特色及现代大学制度要求的体制和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