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直属高校属地招生比例继续下降,西部考生上重点大学机会增加,高教资源进一步得到优化配置—— 高校人才培养如何应对生源结构变化随着高考的结束,各高校陆续公布了今年的招生计划,其中,本地招生数量变化备受关注。笔者仔细梳理发现,教育部直属高校属地招生比例继续下降,中西部考生上重点高校的机会进一步增加,高等教育资源综合配置得到优化,但新课题也排在我们面前。
咬住30%,本地生源比例不断下降
以武汉大学为例,该校今年在全国招生计划为7900人,其中在湖北招生计划为2050人。4年来,该校在鄂招生计划持续下降。几年前该校在鄂招生计划几乎占全国总计划的一半,而今年在鄂招生计划只占全国总计划的25.9%。
武大今年在全国招生计划比去年增加100人,理工类为6286名,文史类为1614名。在湖北省招生计划比去年减少了255人。笔者发现,4年来,该校在鄂招生计划持继下降:2007年该校全国总招生计划为7600人,在鄂招生计划为2780人;2008年全国总计划为7600人,在鄂计划降为2500人;2009年全国总计划为7800人,在鄂计划再度下降,为2305人。今年全国总计划尽管增加,但在鄂招生计划继续大幅减少,为2050人。笔者查询发现,2003年,该校在全国招生总计划为7000人,在鄂招生计划则达3000人,加上其他类型的招生,该校几乎把一半的招生计划都投给了湖北。
武汉大学生源结构的变化,是目前全国重点高校去“本地化”的缩影。在高校资源大省(市)江苏、上海、北京,这几年部委属高校的本地招生计划都在逐年下降。笔者查阅发现,当前大多数部委属高校属地生源比例均在教育部规定的30%以内。应该看到,属地生源比例不断下降,既有考生规模持续减少的客观原因,更有国家促进入学机会均衡、优化高教资源配置的主动部署。近年来,教育部先后启动“中央部门高校区域协调计划”和“支援中西部地区招生协作计划”,增加对中西部省份的招生计划,使这些省份的录取率增幅均高于全国录取率平均增幅。
生源优化,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正当时
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生源结构是关键。目前,随着高校属地生源比例降低,高校生源结构趋向多元化,同时近年来高考报名人数下降,这让高校回归精细化教学具备了一定条件。
当然,仅仅通过降低属地生源,还不足以完全优化生源结构,高校还需创新思维,尝试多种渠道和方式。如:不同地方重点高校互换招生指标,在不减少当地考生升入重点大学机会的前提下,丰富高校生源结构;推进依据多元评价体系进行录取的自主招生,在多元录取中,将考生的地域、家庭因素纳入评价指标,要求高校在录取中,给予来自不发达地区、贫困家庭的学生“地区多元分”和“家庭多元分”,这就给不发达地区、贫困家庭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升入重点大学的机会。
生源结构得到优化,高校活跃程度提高,有利于推动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抓住这一机遇,各大高校开始适当降低招生规模,如华中科技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大今年分别减招500人、100人、300人,山东大学6年来首次减招500人。
在此背景下,许多高校提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培养拔尖人才,成为越来越多的高校提高教学质量的“试验田”。上海交大今年新设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实验特区——致远学院,招收数理科学和生命科学两个理科班,每个班人数不超过35人,主要从预录取生、保送生和入学新生中选拔。湖北大学成立的楚才学院,实行单独招生、单独全程管理,从新生中选拔出文科、理科两个实验班,实行精细化教学。目前,培养拔尖人才已经上升到政府的高度。湖北省教育厅今年4月启动了“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计划到2015年全省建立30个“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基地”,基地招生计划单列。
但是,如何培养更多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却成为众多高校的“软肋”。在高校,还有很大一批学生并没有被纳入拔尖人才培养的范畴。但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初衷是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全面发展,我们不仅需要拔尖人才,也需要成千上万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应该说,高素质专门人才的培养,在很多高校做得并不如意。笔者以为,目前,加强高素质专门人才的培养,高校要在完善人才培养模式、优化专业设置和课程安排、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等方面狠下功夫,特别是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重点保证本科教学质量稳步提升。
统筹兼顾,做好招生就业工作
应该看到,高校减少本地招生计划是一次大规模的全国性调整,整体来看,考生上部属高校的比例并没有变化,因为本省考生被外省名校录取的几率变大了。
从招生看,考生填报志愿时,要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填报志愿,避免出现填报省内高校考生过多出现志愿扎堆调档的遗憾。高校招生部门应在合理范围内,出台奖励机制,引导考生走出本省,填报外地高校,这有利于不少恋家情结较重的考生积极主动地培养独立意识,适应社会竞争。
从就业来看,本地生源比例降低,生源的省际流动增强,这给地方人才引进和高校学生就业带来了新课题。
第一,西部考生到中东部高校就学的人数增多,不少学生毕业后留在了中东部工作。东部学生到中西部学习后,很多也回到了东部。如此一来,造成西部人才更大的向外流动。中西部地区如何抓住考生上重点大学机会增多、东部学生到西部上学增多这一机遇,吸引和留住更多优秀人才?笔者以为,地方政府除了以情动人,还需以事业留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完善校企合作,为高校毕业生提供良好的就业创业平台。
第二,消除歧视政策,鼓励人才正常流动。尽管这是一个老话题,但在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比较严峻的情况下,部分省市相关政策上限制条件较多。笔者发现,部分省市招考公务员时要求本科生具备当地户口,研究生可放宽户口限制,一定程度上对目前考研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诸如此类的限制政策越多,不少希望在西部地区工作的中东部学生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从长远看不利于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第三,积极探索大学生住房保障补贴政策。房价居高,给包括大学毕业生在内的很多人带来不小的生活压力,很多人主动放弃大城市的工作回到二线城市。整体上看,人才向下值得肯定,但是大规模的人才离开需要强大智力支持的一线城市,这对一线城市的发展也是不利的。因此,积极探索包括住房保障在内的补贴政策,是当前一线城市需要思考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