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小麦生物学协同创新平台研讨会在我校举行
作者: 来源: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网站 发布日期:2012-08-13
如何形成有效的合作机制以进一步提升我国小麦生物学研究创新能力?8月9日,全国小麦生物学协同创新平台研讨会在我校举行。来自全国9所高校及科研单位的相关专家围绕小麦生物学的关键科学问题和协同创新机制进行了深入研讨。
为满足国家粮食安全重大需求和跟进世界生命科学发展前沿,贯彻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2011计划),中国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和华中农业大学按照“国家急需、世界一流”的要求,于今年6月在北京联合组建了“玉米水稻小麦生物学协同创新中心”,计划用5到10年,建成一个国际一流的主要粮食作物生物学学术创新高地、良种和新技术研发基地。该中心下设作物生物学公共平台以及玉米、水稻、小麦四个创新平台。
小麦创新平台由我校牵头建设,办公室设在我校科研处。它将以我校校作物学科、生物学科和旱区作物逆境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为主体,与国内外优势院所、粮食主产区院所、国际科研机构和企业联手,结合小麦的生产和遗传特点,围绕基因组、多倍化、杂种优势、重要农艺性状形成机理和品种分子设计等重大科学任务,着力开展重大基础理论、重大新品种创制和前沿关键技术的协同攻关,产出自主创新的重大成果,凝聚世界一流的学术队伍,探索形成协同创新模式和机制,显著提升创新能力,逐步成为国际一流的小麦生物学学术高地、创新中心、研发基地和产业引领阵地,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建设创新型国家作出贡献。此次研讨会旨在落实三校协同创新中心总体工作规划,加快推动小麦创新平台的建设步伐。
研讨会上,玉米水稻小麦生物学协同创新中心管理委员会副主任、小麦创新平台主任、我校校长孙其信介绍了协同创新中心建立的背景和召开此次研讨会的目的,与会专家共同学习了国家“2011计划”建设情况、玉米水稻小麦生物学协同创新建设方案。会议重点学习了小麦生物学协同创新平台建设方案,该方案包括平台的建设任务及目标、主要研究方向、组织管理、岗位设置和团队人员管理、研究生培养、青年研究人员培养、科研任务组织、资源成果共享、保障机制等内容,参与平台建设的中国农业大学、中国科学院、中国农科院、四川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河南农业科学院、东北师范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及我校专家围绕建设方案介绍了已有的工作基础和设想,同时就小麦创新平台的目标任务及运行机制进行了深入研讨并形成广泛共识,为推动该平台的建设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孙其信在总结讲话中展望了世界小麦生物学研究的前沿和关键领域,强调小麦创新平台就是要建立一种有效的组织模式,以做大科学的魄力、出大成果的决心、搞大协同的思路,在未来10到20年使我国由小麦生产大国成为小麦研究强国。他指出建设方案中所确定的小麦基因组学、小麦多倍化遗传和进化机制、小麦杂种优势形成机理及其利用途径等10个研究方向就是平台今后研究工作的重点;下一步要实质性地进行有组织的协同创新,研究的资源、设施、信息实现开放共享,高度重视在协同创新机制下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按研究方向设首席科学家岗位,开展有效的国际合作,同时拟定共建协议。他希望与会专家和各共建单位齐心协力,为中国小麦研究事业走向世界作出积极贡献。
副校长吴普特主持会议,科研处、人事处、党委宣传部、研究生院、推广处负责人和农学院有关专家教授出席研讨会。
玉米水稻小麦生物学协同创新中心―小麦创新平台研讨会在我校召开
|
终审:唐兴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