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内地农业大学学术研究力报告――基于ESI的计量分析
作者: 来源: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网站 发布日期:2011-01-20
一、中国内地农业大学在ESI的状况
ESI数据库2010年11月数据库显示,按照被引频次,中国内地进入ESI的农业大学有6所,分别是中国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山东农业大学,情况如下:
――所有学科领域的综合排名中,按照被引频次,在全球进ESI的4339个研究机构中,中国内地农业大学排名均在1000名之后,按照论文量排名,中国农业大学排名在548名,其余均在1000名之后。篇均被引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10.57,按照篇均被引排名则都排在后200名内。
――6所大学进入ESI学科领域情况分别是:中国农业大学进入ESI的学科领域有植物及动物科学、农业科学、生物及生物化学、环境及生态4个;南京农业大学有植物及动物科学、农业科学、环境及生态3个;华中农业大学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均为2个: 植物及动物科学、农业科学;华南农业大学、山东农业大学都是1个:植物及动物科学。
――在6所农业大学中,中国农业大学学术研究实力最强,论文量和被引频次均居首位,其它几所农业大学与之有很大差距。
――从论文量和被引频次排名看,中国内地农业大学论文量排名较被引频次排名要靠前很多,说明内地农业大学具有了一定研究规模和研究力,但是学术影响力较低。
二、与世界知名涉农大学的差距
荷兰瓦格宁根大学是世界知名的涉农大学。根据上海交通大学提出的世界大学排名榜(http://www.arwu.org),生命科学与农学领域瓦格宁根大学排名36,综合排名中,瓦格宁根大学排名在101-150间。ESI2010年11月数据显示:
瓦格宁根大学进入ESI的学科领域有植物及动物科学、农业科学、环境及生态、生物及生物化学、化学、微生物、临床医学、地球科学、分子生物学及遗传学、社会科学总论、经济及商业、工程、药学与毒理学等13个学科领域,其在农业科学领域研究机构中,论文量和被引频次排名均在第4位,植物及动物科学领域,研究论文量排名15,被引频次排名第6。
从进入ESI 学科领域看,中国内地农业大学与瓦格宁根大学相比,学科非常相似,可比性强。与瓦格宁根大学相较,中国内地农业大学差距主要表现为:
(1)进入ESI的学科领域少。中国内地研究力实力最强的农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进入ESI的学科领域也仅有4个,而荷兰瓦格宁根大学有13个学科,这说明了内地农业大学学科研究面还比较窄,跨学科研究还不够。
(2)论文量还较少,研究规模还不够,研究力还不强。ESI数据显示,近5年来,平均每年论文量瓦格宁根大学维持在1500篇,而且比较稳定,每年变化不大。尽管中国内地农业大学近几年论文量迅速增加,每5年的论文量以超过20%的速度在递增。但是以目前中国内地研究实力最强的农业大学中的中国农业大学来说,2010年发表论文将约1200篇,尚达不到瓦格宁根大学目前的水平。也就是说,10年后,中国农业大学才有可能达到瓦格宁根大学在ESI论文量排名水平。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年论文量约600篇,以每年20%增加,论文量要达到约1500篇(瓦格宁根大学现在论文量水平),需要约6年,而达到达到瓦格宁根大学在ESI论文量排名的水平,至少再需要10年。
(3)被引情况差,特别是篇均被引频次低。中国内地农业大学论文量排名远比被引频次排名靠前,而篇均被引率排名则更靠后,均在后200名。瓦格宁根大学篇均被引高于世界平均水平10.57。继续以中国农业大学为例,依据ESI数据推断,中国农业大学要达到瓦格宁根大学在ESI被引量排名的水平,约要10年。至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则需更长的时间。至于篇均被引要达到瓦格宁根大学水平则需要比被引频次还要长的时间。
(4)高被引和热点论文少。瓦格宁根大学进入高被引和热点论文分别327篇、7篇,而中国农业大学高被引和热点论文分别38篇、1篇,相距甚远,至于其它5所相距就更远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仅有高被引和热点论文分别3篇、1篇。从高被引论文热点论文非常少,可见中国内地农业大学影响力和创新力和世界知名涉农大学相比在全球影响甚微。
三、建议
基于上述分析,我校与国内和世界知名农业大学在科学研究上还有非常大的差距。但无论从论文数量和质量上看,我校近5年都有较大幅度的提升,说明我校的管理和相关政策的效果是非常明显的。相信经过若干年的努力,我校创建世界一流农业大学的目标一定会实现。根据我校的实际情况,提出如下建议。
(1)继续执行现有相关激励政策的基础上,开始对论文奖励进行较为细致划分,可从2个方面考虑:
――对于本年度发表的论文,考虑学科差异,按照ISI JCR(期刊引证报告)对期刊学科和学科内期刊等级划分,不同等级进行不同力度奖励,改变现有的按照绝对影响因子进行奖励的办法。
――对于过去发表的论文,考虑影响力,按照被引频次情况,根据ESI基线百分比进行奖励,着重对进入ESI 的高被引和热点论文进行奖励。
(2)人才评价上,引入ESI相关数据,作为考核参考,对引进人才进行等级划分,不同等级进行不同标准。
――引进的毕业生,以考虑科研能力为主,以SCI论文发表量为主要标准之一,要求个人具有一定科研能力。
――对于引进的一般35岁左右的青年人才,在考虑科研能力的基础上,兼顾学术影响力,以SCI论文发表量、ESI被引百分比为主要标准,要求个人具有一定科研能力和影响力。
――对于引进40岁以上的人才,主要考虑其国内外学术影响力和国际合作情况,指标不但要论文量,还要考虑发表期刊的等级,更要考虑发表论文按照被引排在ESI百分比情况,同时考虑与国际相关学科学术大师、著名实验室是否有合作经历。引进该类人才,主要考虑的不是他个人科研能力和影响力,能为学校发表多少篇论文,而是要考虑能为学校在某个研究领域带来哪些国际合作研究,以其推动某个领域的研究。
(3)科学研究上,要积极开展跨学科、集成化团队建设,在大幅度增加论文产出的基础上,特别注意论文质量的提升,提高被引频次,要关注学科前沿和热点,多产出高被引论文和热点论文,提升学校的国际影响力和知名度。建议设立特别基金和特殊奖励政策,支持高水平、高质量、高影响的研究和论文产出。
|
终审:唐兴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