瞄准学科前沿 实现跨越发展
作者: 来源: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网站 发布日期:2010-12-29
瞄准学科前沿 实现跨越发展――生命学院2010年科研工作纪实 截止2010年前三季度,生命学院以我校为第一署名单位被SCI收录科技论文37篇,EI论文9篇。与此同时,学院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4项,其中面上项目7项,青年科学基金7项,获批高等学校博士点基金4项,均位居全校第一名,获批经费总额405万元。这些成绩在生命学院的历史中是从未有过的。学院科研工作为什么会出现这种飞跃?带着这个问题,记者最近走访了生命学院。
科研工作的飞跃,最重要的得益于人才队伍水平的不断提高。这是采访中学院领导和老师们的共识。近年来,生命学院顺应发展需要,积极推进人才强院的战略,在人才引进,特别是高层次人才引进方面有了长足的发展。5年来,引进刘西平、雷鸣等10名教授,仅2010年就引进4名教授,每年还引进约10名国内外知名大学的博士毕业生。今年成功申报国家“人才项目专家”特聘教授1人。大量新生力量的到来使学院科研人员的结构、层次有了很大的优化和提高,为提升学院科研实力奠定了人才基础。在2010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时,以郁飞、罗志斌等为代表的高层次引进人才获得支持,一批国内一流高校毕业的博士如龚春梅、程金凤、刘杰等也获得了基金资助,这些现象表明,学院近年来的人才引进工作已经产生成效。
高水平研究团队和研究体系建设是学院科研发展的核心,也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支持的方向。学院一直在凝炼学科方向、整合资源上下功夫,几经努力,获得突破。如韦革宏教授指导的研究团队,围绕根瘤菌与植物及环境关系开展的一系列研究工作,近年来已获批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并且他指导的在职博士生获批2项青年基金,指导青年教师获批1项面上项目。
除了基金申请有了质的飞跃外,体现学科基础研究水平的另一个重要标志SCI论文也有了长足进步。为鼓励科教人员积极发表高水平科研论文,促进基础研究纵深快速发展,学院大力营造学术创新氛围,从2007年起设立了小额项目资助体系,从创收经费中拿出57万元,资助学院项目66项。主管科研的副院长郁飞说:“学院这些种子基金,一方面为科研人员前期研究、实验提供了一定的经费;另一方面,这些项目的竞争机制也大大提高了科研人员的竞争意识,促进了学院科研工作的发展。”
为了提高教师SCI论文的写作技巧,学院先后邀请国内外相关领域知名专家举办“如何撰写英文科技论文”等相关讲座10余次。每年年末,学院还把教师当年公开期刊发表的SCI、EI论文汇编成册,供师生参考学习,以准确把握国际国内同类研究动态。
从中科院大连化工所引进的青年教师王永华,是从学院新政策中受益且创造出丰硕成果的代表。2010年以来,王永华发表SCI论文达11篇,其中一篇论文影响因子达6.23,他也成为我校今年上半年以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最多的教授。
学院不仅要求SCI论文的数量,而且更注重论文的发表质量。生物信息学专家陶仕珩教授的研究团队今年有一篇研究论文被影响因子高达9.8的期刊在线发表,韦革宏教授的团队在环境微生物学领域重要刊物发表2篇影响因子4.0以上的论文。
学院狠抓项目申报组织工作。在每年申报国家基金期间,学院都邀请科研处相关负责人和国内高校及研究机构专家来院,就如何撰写好申请书作报告并与科研人员进行座谈交流,使科研人员了解国家基金的发展趋势,更好地将自己的研究与基金委的申报指南相结合。学院还定期召开全院在研项目进展报告会,由国家级、省部级等各个类型项目主持人将自己科研优势、成果、进展及经验,向全院教职工展示、汇报、交流。2010年度已开展国家自然科学获得者系列报告,介绍获批基金的立项依据、研究内容、创新性及申报技巧等,产生了很好的反响,为明年的申报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从兰州大学引进的植物生理生态学青年教师龚春梅,今年成功申请了自然科学基金的面上项目。她告诉记者,这一切源于学院对老师们的全力引导和支持。她说,学院领导和全院科研人员对国家基金项目的申报工作都非常重视,要求具有博士和副高职称的科教人员必须申报,从去年下半年就开始着手动员,组织撰写、预审等。在此期间,学院除邀请国内高校和研究机构专家来院进行座谈交流外,还根据学校安排,对教师提交的申请材料进行资格审查和分类,依不同申报领域邀请相关知名专家对所有申报材料进行逐一审阅,提出明确的修改意见和建议,及时反馈给申报人,大大提高了项目申报书质量。龚春梅说,正是由于学院早动手,早组织,自己才得以申请成功。
采访中,生命学院师生都表达了这样一个信心:秉承“生命科学是魂,大农学是体”的理念,瞄准生物学科发展国际前沿,不断提升学术研究水平,使全院的科研工作再创辉煌。
|
终审:唐兴芳